采埃孚:电动部门成裁员重灾区,2030年前裁7600人
2025年10月1日,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ZF)官网宣布,根据与德国工会委员会及IG Metall工会达成的重组协议,到2030年将裁减旗下电动动力总成技术部门约四分之一员工,涉及约7600人。该部门是采埃孚就业岗位和销售额*大的板块,拥有约3万名员工,主要从事电动、传统和混合动力系统生产。此次裁员是采埃孚2024年宣布的“德国1.4万人裁员计划”的延续,旨在应对全球电动汽车需求疲软、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及债务压力(2024年累计净负债105亿欧元,较2023年增加5%)。同时,采埃孚将缩短工作时间、推迟加薪,并停止电动汽车相关产品研发,将投资转向插电式混动等技术。
博世:汽车业务持续亏损,追加裁员至1.3万人
2025年9月26日,全球*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Bosch)宣布,将在其**汽车业务部门(Mobility)**裁员1.3万人,主要集中在德国工厂(包括斯图加特-费尔巴赫、施韦伯丁根等基地)。此次裁员是博世2024年至今的追加举措——2024年已宣布在德国裁员9000人,算上本次,德国汽车业务部门裁员总数将超过2.2万人(约占该部门员工数的五分之一)。裁员原因是市场需求疲软、成本高企(2025年年度成本缺口达25亿欧元)及竞争压力,博世希望通过“结构性调整”削减成本,提升移动出行领域竞争力。
其他巨头:裁员潮席卷欧洲汽车零部件行业
除采埃孚、博世外,多家欧洲汽车零部件巨头均启动大规模裁员:
大陆集团
:2025年5月宣布裁员超7000人(1750个研发岗位+5400个行政岗位),主要因汽车业务持续亏损(2023年亏损约2.08亿元人民币)及智能化转型成本高企;
舍弗勒
:2024年底宣布在欧洲削减4700个岗位,受传统内燃机产品需求减少及电驱动项目开发放缓影响;
法雷奥
:2024年宣布全球裁员1150人(主要针对白领员工),并将2025年销售额预期下调10亿欧元。
裁员背后的核心动因
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裁员潮的根本原因在于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需求疲软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如欧洲市场增长放缓),导致传统内燃机产品及电动动力系统产能过剩;
转型成本高企
:智能软件、电动化技术研发需巨额投入,传统企业需承担3-5年亏损压力(如博世2024年由盈转亏,税后净亏损10.2亿欧元);
债务压力
:部分企业因大规模收购(如采埃孚2020年斥资70亿美元收购威伯科)导致债务增加,需通过裁员削减成本;
竞争加剧
:中国新能源车企(如比亚迪、吉利)崛起,挤压欧洲零部件企业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剧其经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