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一艘货轮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缓缓驶抵中国福州港。
船上装载着52吨铅锭,这是必和必拓与中国的*笔贸易记录。
谁也没想到,这场始于清末的贸易往来,会在134年后迎来一场*的风暴。
当全球*大铁矿石买家突然按下暂停键,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那句“令人失望”的表态背后,是一场涉及5649亿元贸易额的硬核博弈。
2025年9月30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叫停所有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订单,连海运途中的货船都被拦截。这一记重拳不仅让必和必拓股价单日暴跌5%,更揭开了中澳资源博弈的新篇章——这早已不是简单的价格之争,而是关乎大宗商品定价权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深水区较量。
事件引爆点:中澳铁矿石贸易的"急刹车"
此次贸易冲突的直接导火索是价格谈判破裂。2025年全球铁矿石价格下跌19%的背景下,必和必拓却逆势要求新合约涨价15%,其理由是“中国需求复苏预期”。
这种与市场行情严重背离的要价,遭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明确反对。更关键的是结算货币之争,中方*将人民币结算作为恢复采购的前提条件,这意味着每吨铁矿石的交易都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微型试验场”。
市场反应立竿见影。伦敦证券交易所内必和必拓市值单日蒸发数十亿美元,新加坡铁矿石期货价格剧烈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中方两个月内第二次出手——9月初已限制采购金布巴粉矿,此次全面暂停美元结算订单,显示出谈判筹码的阶梯式加码。
战略纵深:中国资源安全的三重布局
集中采购权的建立是破局关键。2022年成立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终结了国内企业“散装采购”的历史。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进口澳矿7亿吨,而2025年计划进口量7.43亿吨。统一谈判使中方*掌握批量折扣的议价能力,这种“团购模式”直接冲击了矿业巨头的定价体系。
供应多元化正在削弱澳大利亚的垄断地位。几内亚西芒杜项目将于2025年底投产,年产能1.2亿吨的优质铁矿,加上巴西、南非等替代渠道,中国计划将澳矿依赖度从63%降至50%以下。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布局,使得必和必拓的涨价底气不再牢不可破。
金融武器化则是更深层的战略。人民币结算要求与CIPS系统推广形成协同效应,若实现30%本币结算,中国每年可减少200亿美元汇兑损失。这种“资源-制造-货币”的三角闭环,正在改写美元主导的大宗商品贸易规则。
全球棋局:资源博弈的三大未来变量
澳大利亚正面临“甜蜜的负担”——铁矿石占其出口额20%,对华依赖度却高达80%。当阿尔巴尼斯呼吁“尽快解决”时,西澳大利亚州的财政官员已在计算税收损失:该州60%铁矿石经黑德兰港出口,贡献了地方财政收入的25%。
非洲崛起正在重塑供应链。西芒杜项目到2027年将新增1.5亿吨产能,其66%的矿石品位直接冲击澳矿质量优势。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当买家有了备选,卖家的傲慢就该收敛了。”
货币暗战的影响更为深远。铁矿石人民币结算与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形成组合拳,这种“去美元化”实践若成功,将为其他大宗商品贸易提供范本。
博弈启示录:新规则正在成型
回望2005年,力拓与日本新日铁达成71.5%的涨价协议是,中国钢企只能被动接受“首发价”。2009年力拓间谍案更暴露分散采购体系的致命缺陷——胡士泰通过贿赂获取的钢厂数据,使中方在谈判中屡陷被动。
转折发生在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成立,配合海外权益矿投资,形成“集中采购+自主供应”的双重保障。此次禁令与9月初的金布巴粉限购形成递进关系,显示出中国已从价格接受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这场博弈证明,资源安全已从"保证供应"升级为“掌握规则”。中国的“价格+货币+供应链”组合拳,标志着大宗商品贸易进入“多元供应+本币结算”的新纪元。
正如澳商界人士的清醒认知:“中国市场太重要,不能再用过时思维做生意。”当矿业巨头不得不重新计算机会成本时,全球资源秩序的重构已然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