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呈快速增长状态,迅速的扩张,疯狂拿地建厂,从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10262亿元人民币,已公开的产能规划达到2124万辆。这一数字还在疯狂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繁荣背后的隐忧。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得利于国家政策的强力扶持,从地方城市不限行、不限购等措施的有力引导,导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两年位居全球*,市场保有量已占到全球总量的50%。
近日,工信部公示了《关于2017年及以前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初步审核情况》。 本次申请的230616辆新能源汽车中,有68949辆不符合补贴要求,达到总数的四成以上。
政策补贴减少
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公示了《关于2017年及以前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初步审核情况》。 2017年,新能源汽车企业申报推广数为230616辆,申请清算资金为96.01亿元;经专家组审核,*终核定推广数为161667辆,减去68949辆不符合补贴要求的车型,清算补助资金66.41亿元。
缺乏核心技术
一些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扩张产能,完全忽略自身技术积累和破土,还有部分企业围绕“补贴”转,那款车型政策补贴高,就生产哪款车型,还有部分PPT造车新势力,讲故事,造概念,疯狂圈地,产品始终不见下文。甚至有些地方城市盲目吸引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为了解决当地就业率,并不考虑是否具备基本的生产条件。还有一些地方力推新能源汽车,只是为了救活当地原有的汽车产能和资源。
严审查补贴难
这次拒绝政策补贴的事件原因是因为一部分企业打算绕过新增的网络审查机制,拒绝接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这也是国家*因为未接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而大规模的拒绝发放政策补贴。据悉,
江淮、北汽、广汽、长城、御捷、海马、江铃、吉利等一线品牌,超过1000辆以上车辆申请补贴被拒。
想钻空子没门
早在2017年11月16日,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发布《关于落实企业监测平台与国家新能源汽车监管平台平稳对接的通知》,要求2017年之后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上传运行数据,接受国家监督。
其中规定非个人购买的新能源车辆、个人购买的商用车及专用车,按照国家标准要求上传相关数据;个人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在整车车辆状态、充电状态、运行模式发生变化时上传相关数据,但不包括定位数据。
为补贴愿冒险
有数据表明截至今年5月底,监管平台累计仅成功注册整车企业仅为403家,通过“平台符合性检测”的整车企业355家,通过“车辆符合性检测”的车型只有5159款,与市场上*盛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显然是背道而驰。由此可见,仍有大量企业无视了这一监管机制,妄图绕过监管平台获取补贴。
政策敲响警钟
这次拒绝政策补贴车企名单历史*多,规模之大,涉及国内知名车企,为新能源汽车敲响了警钟,我们不禁会问,建设监管平台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行业健康向上发展,但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企业和车型拒绝监管?
随着补贴退步,国内部分动力电池厂商停工,某些新能源车企突显债务危机等问题的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或许,时间将会是*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