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一直在驱动世界原料市场的繁荣兴旺,但也可能转而成为拖累。
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强有力地影响着世界原料市场。中国对金属原料、矿物和燃料的巨大胃口已经将这些商品的价格推上了新的高度,让有关的开采和加工公司赚得了创纪录的利润。这些公司开采多少,中国就吞噬多少,一些观察家已经在讨论原料市场价格不断被延长的“超级周期”了。
进口转向出口
可是,将中国视为永远不会满足的原料消化者或许过于简单了。中国当局已经试图为经济中过热的部分降温,从建筑到汽车,对一些原料的需求已经放缓甚至下降。瑞士信贷*波士顿(CSFB)的首席亚洲经济学家董涛说,中国今年的石油需求仅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对水泥的需求持平;对铝的需求下降了5%。分析师曾经预测水泥需求上升10%-12%,石油和铝上升6%-7%。尽管GDP的增长依然强劲,达到9%以上,董涛认为“经济失去动力的速度要比市场普遍预期的更快。”
放缓的需求已经在打压价格。在一些原料上,中国已经转变为净出口国,冲击着全球市场。比如钢铁,到目前为止,中国消费了今年全球7.3亿吨钢产量的1/3,年需求增长率约为20%。但中国的钢铁生产增长得更快,约为30%左右。中国去年还进口1500万吨钢铁,今年可能进出持平,到2006年可能将净出口900万吨,2007年净出口1300万吨,CSFB的分析师Trina Chen估计。形势逆转已经开始打压国际钢铁价格。中国产的钢铁价格已经从年初的高点下跌了1/3。
中国铝出口量也在上升。水泥出口量今年以来更是攀升了3倍。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也在减弱。因为中国电力生产70%依靠煤炭,随着电网的扩张,电力短缺现象已经有所缓解,因此占新增石油需求40%的柴油发电机用的也少了。这无疑将削弱世界油价的一大支柱。
中国原料需求减弱的范围和周期正在被热烈讨论中。“你必须对中国的减速故事十分小心,”世界*大的矿业公司BHP的中国区总裁克林顿·戴恩斯说。该公司在中国的销售发了横财。对某些原料的需求依然强劲。其中之一就是煤炭,BHP有可能改变其不在中国直接投资的策略,在中国购买一些煤矿。铜价也一直在创出历史新高:中国消费了世界1/5的铜供给量,大部分用于新的电力线,今年前8个月的进口上升了12%。用于核电站的铀的销路也不错。
新一轮需求热潮可能正在蓄势,比如建筑,这一对钢铁、铝、水泥等有关原料的主要需求者似乎有再次加速的可能。瑞士银行(UBS)的数据称,中国建筑业年增长率约为10%—15%,二季度加快到30%。这也再度推高了总进口量,在年初曾回落到0,目前又达到10%。政府这一次似乎不像上一次那么担忧,因为这次似乎不像上次那样依赖于狂热的信贷。2008年奥运会的建设热的因素也将很快介入。
尽管如此,UBS的首席亚洲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怀疑,建设热潮未必能将进口增长率重新推高到35%—40%,并使中国再次成为“世界贸易和GDP增长的*引擎”。进口增长将受限于缓慢的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过去3年中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
新贸易摩擦点
这些过剩生产能力是导致中国进口需求放缓和世界市场价格下降的主因。在金属材料生产方面的巨额投资使得中国不仅能满足自己的原料需求还能出口到世界市场。以钢铁为例,中国260多家钢铁厂2005年底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9亿吨,如果继续以23%的速度增长,2007年将达到5亿吨。
到目前为止,中国汹涌的产品浪潮至少一部分被旺盛的进口原料需求所平衡。一旦原料也开始像加工品一样从中国涌出,可能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与贸易伙伴间的紧张关系。钢铁也许将成为继纺织品之后的新摩擦点。
苗头已经出现。10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定,来自中国的钢管进口造成“市场混乱”,积极游说的美国钢管生产商取得了初步胜利。韩国*大的钢铁厂浦项制铁警告说,中国正在成为威胁。世界第二大钢铁制造商Arcelor的总裁居伊·多莱更是描绘了一幅对他来说极为恐怖的图景——中国将打造年产1.5亿吨的巨型钢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