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五月的进出口数据超乎预期的乐观,但是中国的外贸企业面临高企的成本依然充满担忧。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些都使企业利润率承受压力。与此同时,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也面临被动调整的推力。专家表示,要变被动调整为主动调整,在渐进的过程中实现外贸"去廉价化"与结构升级。
近期,工资上涨"大幕"在很多省市拉开。今年4月1日,上海市每月*低工资标准率先从960元调整为1120元。此后,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天津、山西、山东等14个省市陆续调整*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甚至有省份超过了20%。
"劳工成本的上升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是必然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晋斌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中国经济中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滞后了,而中国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明显不足,要素收入在初次分配的比例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都是下降的。此外,外资企业对弱势劳工群体劳动力付出存在长期的补偿不足。因此,劳工工资的快速上升可以看作是对上述三个因素存在明显不足的市场自我纠偏。
"加薪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是件好事,可以达到人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终目标;但另一方面,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无疑增加了外贸企业的成本,短期对于出口和增长产生了冲击。"王晋斌说。
除了劳动力成本之外,土地、水等资源能源方面的投入成本也在增加。"国际市场原油、铁矿砂等大宗产品进入价格恢复通道,截至今年3月,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水平已连续4个月呈现两位数上涨,且涨幅逐月升高。"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白树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此外,中国目前还面临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国际货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孙华妤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根据国际清算银行6月15日公布的真实有效汇率,从2010年1月到5月,欧元区整体贬值7.84%,美元升值2.62%,人民币升值5.49%。这意味着,虽然人民币对美元双边名义汇率保持不变,人民币相对欧元区实际有效升值接近13.33%,相当对美元实际有效升值接近2.87%。人民币对欧元的实际大幅度升值,会减慢中国对欧洲市场出口的恢复性增长,促进进口增加,同时也加剧中国产品在非欧元区市场上与欧元区产品的竞争压力。
专家分析,高企的成本将使外贸企业利润率承压。这是因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制造商很难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出去,中国外贸或将告别"廉价时代"。在此过程中,实力不济的企业可能将遭淘汰,外贸结构面临被动调整的推力,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依靠低工资、高消耗、高排放推动增长的模式将难以为继。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必然要上升,这是必然趋势,是不可人为进行阻挡的。企业很难继续过去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策略。所以,现在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应该形成共识,原来基于低成本劳动力的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王晋斌也表示,自90年代中期以来,制造业顺差一直占据了贸易顺差的90%以上。在对外贸易上中国经济选择了只要就业、不要利润的路径。今天看来,确实存在恶化贸易条件、过多消耗资源等弊端,需要纠正。
"但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策不能矫枉过正。"王晋斌提醒说:"这对中国外贸的结构升级是一个机遇,但引发因素却是被动的,要变被动调整为主动调整,要求’去廉价化’不能来得太猛,否则制定的政策会产生过大的冲击:要么政策无法承担成本、要么对就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白树强也表示,目前,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形成贸易顺差,但随着我国在外贸领域着力于"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贸易顺差规模将继续减少,对外贸易发展趋于基本平衡。我国的出口企业应早做应对,抓住贸易增长方式转变这个根本方向,早日实现外贸结构升级,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孙华妤指出,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都会减少出口企业利润。在意识到原来的产品、市场将长期无利可图时,企业就会开发新产品、新市场,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企业倒下,但存活下来的一定是实现了升级换代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