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1200亿美元出海赛道,零部件企业该如何出手?
发布日期:2025-7-29 来源:IATF16949
“2030年汽车零配件出口目标为1200亿美元,年度平均增幅5%。”这是不久前,汽车零部件企业出海创新发展研讨会暨2025全球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力白皮书发布会上,一位专家透露的一组数据。
在他看来,2030年汽车零部件出口达到1200亿美元的目标,不仅体现了中国零部件企业对自身实力的信心,也反映了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的认可和需求。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汽车零部件市场正迎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
海外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出海?怎么出海?要避开哪些坑?都是零部件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海外市场空间广阔,2030年将达到1200亿美元
尽管当下海外市场暗流涌动,不确定性如影随形,但不可否认的是,广阔的市场蓝海仍在前方铺展。多项数据清晰显示,相较于日趋饱和的国内市场,不少海外区域仍是待开发的价值洼地。
海关数据为这一判断提供了坚实注脚:2024 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已达 640 万辆,按此势头,2030 年有望向千万辆级大关发起冲击;零部件出口(不含动力电池)规模突破 930 亿美元,预计 2030 年将稳步攀升至 1200 亿美元。
作为全球汽车生产与消费的核心力量,中国零部件产业历经多年深耕,已锻造出强劲的全球竞争力,出口版图持续扩张。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汽车电动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零部件出口结构正经历深刻的优化升级:传统零部件出口保持稳健增长态势,而动力电池出口表现尤为亮眼 —— 经测算,其出口金额已超越任一传统零部件品类,跃居出口规模榜首,成为驱动零部件出口增长的新引擎。
另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出口潜力同样十分可观。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占比高达80%,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出口已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其对相关零部件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将助力其在海外市场占据更大份额。
广阔的市场空间,也预示着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必须走出去。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而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出海能够帮助零部件企业突破国内市场的限制,获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客户资源,提升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通过在海外市场建立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零部件企业可以直接接触到国际客户和合作伙伴,展示自身的产品和技术实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国际品牌形象。
在一些海外地区,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相对较低,零部件企业通过海外建厂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另一边,零部件企业还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优化供应链布局,进一步降低成本。
哪里市场*好做?海外市场各有特点
出海市场前景虽然广阔,但是并非一片坦途。
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与本地化压力、生产与供应链运营的挑战等问题,都是中国零部件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有调研数据显示,24%的企业认为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是海外业务面临的*大挑战,21%的企业则担心市场竞争与本地化压力。
信息显示,从全球视角来看,欧洲是中资零部件出海*集中的区域,亚洲次之。欧洲市场以其高标准和严格的法规著称,而亚洲市场则以其快速增长和多样化需求吸引着中国企业。调研数据显示,西欧市场被认为是*看好的海外市场,企业出海倾向占比34%;其次是东南亚的17%和美国的14%。
尽管受到政策影响,美国市场依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
有数据显示,2018年,出口至美国的汽车零部件占比达到26%;2024年占比为15%。2025年之后,受到政策影响,出口占比持续下降。主要还是由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
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要充分考虑美加墨市场的风险,同时也不可忽视这部分市场的重要性。
此外,在选择出海目的地时,中国零部件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能力和市场定位,选择合适的海外业务模式。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54%的企业选择了自力更生、独资发展的模式,8%的企业选择了合作伙伴合资模式,15%的企业选择了寻找标的、兼并并购发展模式,23%的企业则根据市场,多种模式并存。
出海各有责任:大企业做标准,小企业谋创新
如果说出海目的地的选择是打开全球市场的 “钥匙”,那么策略的精准制定则是驱动中国汽车产业远航的 “罗盘”。如今,汽车出海已绝非可有可无的战略选项,而是支撑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 在全球化的深水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正遭遇多重挑战的围猎:从合规准入的技术壁垒到贸易规则的动态重构,从关税壁垒的精准应对到供应链生态的协同整合,每一道关卡都在考验着企业的全球化能力。
中国汽研总经理刘安民的建议直指要害:标准合规是出海的 “基础学分”,更是绕不开的 “必答题”。当前,欧盟碳关税、电池法规等技术壁垒已构筑起高高的准入门槛,成为企业出海路上的 “拦路虎”。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国家层面正加速国内碳市场建设,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减排,同时积极推动与欧盟的贸易对话,争取规则互认;行业协会则架起桥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开展欧盟等地区标准法规的专题培训,助力企业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全球规则博弈中争取更多话语权。
而协同创新,堪称穿越壁垒的 “船票”。面对高筑的技术壁垒、多变的贸易规则和复杂的供应链协同,单一企业的力量犹如孤舟难抵深海。唯有产业链上下游打破边界、协同创新,才能实现研发成本共担、市场风险均摊,更能推动技术融合与标准共建,让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重不断提升。
在千帆竞发的出海浪潮中,不同规模的企业肩负着差异化的使命。正如中国汽研电子电器测试中心认证总监、*工程师谷腾蛟所言:大型零部件供应商需以 “体系筑墙” 为核心战略 —— 通过主导技术标准制定、推进属地化资源整合、构建制度与标准的双重护城河,快速获取认证资质、拓宽客户渠道;同时,前瞻布局碳政策导向下的循环经济,打造 “生产 - 回收 - 再生” 的闭环体系,方能筑牢全球化根基。
与之相对,中小型特色供应商则要以 “敏捷破局” 为关键。在创新红利窗口持续收窄的当下,需敏锐捕捉市场动态,充分释放灵活发展的优势,以利润为导向深耕细分领域,锻造不可替代的竞争力。通过精准挖掘客户群体的典型体验需求,提供 “短频快” 的解决方案,并主动寻求与主机厂或头部零部件供应商的价值结合点,实现需求整合与价值跃升。
从“走出去”到“扎下去”,零部件出海任重道远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出海之路正遭遇 “单兵作战” 的瓶颈 —— 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市场,分散化的海外布局难以形成合力,更遑论释放产业协同的乘数效应。
日本综合商社的出海范式提供了宝贵镜鉴。三井、三菱等商社并非简单的贸易中介,而是以资本为纽带、以生态为骨架的 “产业赋能者”:它们为整车厂提供资金支持,搭建覆盖物流、合规的全链条服务平台,甚至提前布局海外基础设施。以泰国市场为例,商社先夯实配套基建 “地基”,再引入丰田等品牌深耕,在商用车领域更通过收购车队管理公司,衍生出租赁、保险、二手车交易的服务闭环 —— 这种 “平台化生态能力”,恰是中国车企当前的短板。
海外汽车产业链的复杂度远超国内,从前端制造到后端金融,从售后保障到二手车交易,再到电池梯次利用与资源回收,形成环环相扣的生态网络。破解这种复杂局面,既需要国家与协会层面的顶层设计,更需要企业打破壁垒、协同共建。通过跨部门联动与园区式集群运营,中国车企有望在海外培育出更具粘性的本地化生态。
正如专家所言,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的出海阶段,恰似日本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的转型关键期。彼时日本车企曾以年出口近 700 万辆的规模横扫全球,但贸易摩擦与汇率波动倒逼其从 “出口导向” 转向 “全球产能布局”,到 2018 年海外产量已突破 2000 万辆。这段历史深刻揭示:单纯依赖出口规模的增长终将触顶,唯有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才能构筑真正的全球竞争力。
中国汽车产业的出海征程,本质上是一场从 “产品输出” 到 “体系扎根” 的进化。*阶段是 “把车卖出去”,以产品力撕开海外市场缺口;第二阶段则是 “把体系种下去”,在海外土壤里培育出涵盖品牌、产能、服务、数据与政策协同的完整生态。
当这些要素形成相互滋养的闭环,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站上世界舞台的中央,完成从 “走出去” 到 “扎下去” 的质变跨越。
此前,特朗普政府大幅增加25%的关税,影响范围极为广泛。从政策角度看,该举措涵盖了乘用车、商用车、皮卡等整车领域,以及动力总成核心部件、电子电器部件等零部件领域,后续还把车身、底盘等更多传统部件纳入加税清单。
这一政策在短期内将产生许多直接影响,在生产端,整车成本将大幅提升;在消费端,车价提高将进一步抑制市场需求,导致市场萎缩;从长期看,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增加短期成本,换取产业投资回流,重构本土产业建设,但这一目标实现难度较大。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对零部件出口影响较大。一直以来,美国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大的出口市场,特别是制动系统、车轮系统、车身件等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的零部件品类,将受到显著冲击。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相关新闻
最新资讯
最新产品
最新粉末冶金企业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会员服务|网站建设|付款方式|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杭州极点科技有限公司地址:杭州市下城区西文街水印康庭1幢西楼4楼 邮编:310004
服务热线:0571-8513281985235193传真:0571-85235193
客服QQ:496617775客服MSN:pmbiz1@hotmail.com
联盟网站:硬质合金商务网 、粉末冶金人才网、粉末冶金书库、注射成形网 、中国粉体网、粉体行业网上展、粉末冶金网上展
ICP证:浙B2-20100325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