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钨价持续上涨,特别是今年以来钨原料价格暴涨用"一路狂奔"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2002年,国内钨精矿均价为20123元/吨,2003年比上年增长19.6%;2005年前5个月的涨势更是迅猛,从年初的4万元/吨暴涨到5月份的13万元/吨,5个月内暴涨300%,出乎大多数业内人士的意料。那么当前众说纷纭的钨市将何去何从?本报现就钨行业的几个热点问题作一探讨---
当前钨精矿价位是"虚高"
还是"回归"?
对于当前的钨精矿价位,是正常还是不正常?是"虚高"还是"回归"?行业内有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有以下说法:
说法一:钨精矿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导致的后果不能忽视。
其理由:一是变速太快,在当前市场供需矛盾并非变得相当尖锐的情况下,今年短短5个月涨幅达300%,价格变速极不正常,过高的钨精矿价格不是市场真实反映。二是增幅太猛。目前每吨钨精矿的生产成本在2.5万元~3万元左右,而市场售价已经达到13万元以上,是直接生产成本的5倍以上。钨价严重背离了价值。其导致的后果:其一,下游加工业原料价格突然大幅提升,产品利润被原料上涨吞噬,生产经营困难。其二,可能导致新一轮乱采滥挖抬头,矿山生产能力扩张。2002年~2004年,全国钨精矿实际产量均超过国家下达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60%以上。2004年的国家控制指标为5.2万吨,但全年产量突破8.5万吨,比上年增长25.9%,创历史*高水平。有关资料统计,全国主要矿山普遍超产20%,有上万吨的产量系违法开采的,有些小型钨矿追求短期利益,实施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掠夺性开采。价格高涨必然会再度刺激矿山增加产量。
说法二: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现行钨价表明中国获取了一定的"定价话语权"。
经济学认为,价格反映的是商品在市场上的供需状况,竞争状态下形成的商品价格对产业的协调发展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需求有两个条件:一是消费者有购买意愿;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目前钨精矿13万元/吨的价格能够成唬得鞴郝蛘呗阏饬礁鎏跫N偈俏夜谑澜缟暇哂兄卮笥跋斓牟担浯⒘俊⒉俊⒊隹诹俊⑾蚜烤际澜绲谝晃弧5牵泄奈僦皇浅晌蛭俚脑喜贰⒊跫恫返淖钪匾墓┯ι蹋诩鄹穸厶逑抵校接杏跋炝Γ贾沾τ诒欢匚弧<甘昀矗傩幸档募鄹裉逑抵葱械亩际恰督鹗敉ūā罚∕B)报价,国际钨市场影响国内钨市场,下游产品价格走势影响上游产品的定价,"中国因素"往往被忽视。这样产生的后果是我国钨精矿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因此,现在钨精矿的价格既是对市场客观规律的一种反映,是其他任何行政手段无法代替的,也是对原本不合理钨市场的一种"洗礼",一种"拨乱反正"。
说法三:当前钨价是价值"回归"的表现。
1977年至1982年,《金属通报》公布的钨精矿平均价格都超过100美元/吨度,*高年份1977年达到170美元/吨度。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钨精矿价格一直维持在40~60美元/吨度之间。1985年,我国钨精矿价格为8500元/吨,生产成本为7160元/吨;1990年,钨精矿价格为13520元/吨,生产成本为13820元/吨,与价格产生倒挂,更不要说"资源本身的价值"得到体现了。多年来,钨精矿价格一直在低价位徘徊,导致我国大部分钨矿山企业在深部开拓、设备更新、技术创新、安全环保、地质找矿等方面长期欠账,长周期地在困境中挣扎,许多钨矿山不得不"关破重组"。
说法四:判断钨精矿价格的合理性时,还要对钨资源价值有一个重新认识。
资源采掘型企业取得开采经营权的形式目前多种多样,有国家划拨的,有拍卖采矿权取得的,也有低价或通过其他方式占有的,资源成本差异很大,但真正通过评估公平竞争规范交易的并不多。因此钨资源作为越来越稀缺的社会财富,它的真正价值在产品价格中很难得到准确反映,价格暴涨产生的高额利润归属权及合理分配也颇值得探讨。实事求是地讲,目前大多数钨矿企业都是无偿地获得了国家钨资源开采权,"资源是国家的"是一个比较虚的概念,在具体操作上资源的价值就变为企业所有。于是,资源的增值就变成了企业的利润。从这个方面讲,对钨矿山的高额利润,国家应采用经济杠杆予以适当调节。
记者视点:对钨精矿价位要全面、理性分析。
从理论上讲,任何产品在进入市场前,其价格与价值都是对等的。但产品进入市场后,由于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其价格与价值对等关系会打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与价值的波动是否合理,要从多方面去认识。钨精矿是钨产业中*上游的产品,保持钨原料一个合理的价位,对促进我国钨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应该说,近两年来钨精矿价格的大幅度提升,对矿山的技术进步、设备更新、安全条件改善、资源利用、边部探矿等诸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国有钨矿山,在几十年的生产建设中,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企业在市场上所获取的收益是对他们多年来多付少取的一种回报。钨矿山保持一定的合理的盈利水平,不但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
我认为,钨精矿价位保持一定的水平,有合理性的一面。其一,钨矿山是钨产业链中*重要的产业之一。保持钨矿山企业一定的利润空间,企业的生产经营就有了基本保障,落后的生产工艺和环境安全条件就有了资金保障。其二,价格是价值的反映。钨精矿价位高了,体现资源更具有价值了。反过来企业会更重视资源的利用,那种采富弃贫、采易丢难的现象将会极大地被遏制。其三,高价位的钨原料,促使下游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开发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更加注重资源的潜在价值,建立节约型社会。
但是,钨产业是一个由原料产品、中间产品、加工产品、应用产品等组成的产业链。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确保产业链有序、协调地发展,如果产业链中某些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会阻碍钨工业的健康发展。很显然,当前钨精矿价格是不是理性,值得商榷。
值得高兴的是,中国钨业协会正在组织主要钨企业建立钨品价格协调机制。2005年4月20日,中国钨业协会在北京召开主席团会议,决定成立钨品价格协调委员会。5月25日,中国钨业协会又在上海召开42家国内钨矿山、冶炼企业、加工企业、贸易企业组成的企业负责人会议,研究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国钨业协会价格协调实施办法》,这个办法强调企业要遵循"依法、自愿、协商、诚信、共赢"的原则,建立规范、稳定、和谐的供需关系和合理的价格协调机制,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这些办法实施效果如何?我们带着良好的愿望期待着。
钨价为何一路飞涨?
钨价持续飞涨,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政策、国际贸易形势、供求关系、大企业重组并购产生的市场效应、投机因素等,都有一定的关系。这些都是成为影响钨价走势的基本因素。当我们在解读钨市场这些变化时,非常有必要运用哲学这一思维武器。而关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哲学概括,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分析和评估钨市场神秘的市场运动的钥匙。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钨市场的这种走势,都有一种基本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其他因素也在起着或是反向牵制、或是正向推动的作用。那么,哪一种因素在起主要作用呢?行业内有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供求关系的变化是主要因素。
在供应上,据2004年国际钨协年会报告,2001~2003年世界原钨的供应量分别为5.5万吨、4.51万吨、5.71万吨。中国是世界钨的主要供应者,2001~2003年原钨产量分别为4.49万吨、3.61万吨、4.69万吨,分别占世界的81.63%、80.04%、82.13%。可以说,中国钨产量的增减对世界钨的供需产生重大影响。今年前4个月,全国钨精矿产量为2.24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4.39%。
在需求上,近三年来,全球对原钨的需求在5.5万~5.7万吨,折成钨精矿为10.68万~11.06万吨。我国对钨的需求增长较快,2001~2004年,需求量分别为1.39万吨、1.51万吨、1.69万吨、1.86万吨,分别占全球需求量的25.38%、27.48%、30.91%、33.87%,预计2005年达到35%。由于需求增加,国内钨精矿市场已从供大于求变为供不应求,这种重大的质的变化必将对钨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出口上,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前,出口钨品*高年份不超过2万吨,一般在1.5万吨左右。八十年代中期后,随着国内钨精矿逐年增长,出口钨品的低价倾销,出口量逐年增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年均出口量已经超过2万吨。2001~2004年,我国钨品的出口量分别为2.64万吨、2.30万吨、2.96万吨、3.03万吨。2003年,我国钨品出口量占国外原钨供应量的82.7%。由于中国对世界钨市场的充足供应,国外钨产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逐年下降。1985年,国外钨精矿产量为31606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5.7%;2003年,国外钨精矿产量6245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2.4%。
以上分析可以说明,我国是钨原料的供应大国,钨品出口大国,钨的消费大国。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钨的需求逐年增加,是推动钨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观点二:冶炼加工产能超常扩张,增加了原料、产成品库存,打破了供需平衡,竞争加剧。
以下是钨原料、中间产品、加工产品的产能变化情况:
钨矿的生产能力:2003年,我国钨采矿的生产能力为1221万吨,选矿生产能力为1358万吨。2004年,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钨矿扩大了生产能力,预计采矿生产能力达1300万吨,选矿生产能力达1450万吨。与上年相比,采选生产能力增加7%左右。2005年采选生产能力与2004年相比基本持平,不会有增加。一些优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