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哈密市立足资源优势、能源成本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型发展,持续加大新材料产业发展力度,向新而生、向新而行,新技术、新产品脱颖而出,竞争新优势日益凸显,新材料产业逐步向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逐步建成全疆重要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将多晶硅料放进1400多度的高温单晶炉内,经过30多个小时,8个工序加工,便生产出眼前这个长达3.8米、重约400公斤的单晶硅棒。日前,“追风逐日“采访团走进该产业园内,清电硅业有限公司年产40吉瓦单晶硅拉棒切片一期10吉瓦项目单晶车间,120台单晶炉正在有序运转。新疆东疆片区硅光伏产业的*由此填补。“目前我们清电硅业单晶制造部总计装炉是800台,目前是调试阶段是400台,现阶段是从多晶硅料到单晶棒的拉制,然后进行一个切断、切方、抛光。”清电硅业有限公司制造部副经理李正说。
生产线采用行业*先进的1600炉型,在具有低氧、低碳等优势,同时采用单晶集控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将单个设备串联形成一个总控中心,实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此前1个人可以控制5台设备,现在达到了50台。自动化率达到85%以上。
清电硅业在哈密所产的单晶硅棒位于光伏产业链上游,是半导体行业广泛使用的基体硅材料,通过融化拉晶、切割清洗等工序,加工制成太阳能电池芯片,组装成不同规格的太阳能电池板后,便可广泛用于光伏发电项目,产品供应疆内和国内市场。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哈密始终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平台承载大发展,实现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安全化提升。在哈密市落地的全国*钛全产业链企业——新疆湘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生产的20.56吨大型海绵钛钛坨陆续出炉。新出炉的20吨大炉型海绵钛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志着我国海绵钛加工技术达到了世界水平,比同行业节能10%~20%,还能够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绿色生产。
新疆湘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部长 梁飞龙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截至目前为止海绵钛产量23,000吨,钛材12,000吨,预计到年底海绵钛产量将达到36,000吨,钛材2万吨,同比去年同期增长15%。目前公司12个生产厂已进入满负荷生产,主要分为上中下游三大类十小类产品,目前公司已整体完成全年计划生产任务的70%,后续将继续精密组织生产,完成预定生产目标。
钛作为金属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性强等特点,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制造、交通运输、电力等领域。该公司自2013年落户哈密以来,已经建成年产2万吨钛及钛合金生产规模,是国内*“钛矿—海绵钛—钛加工品—钛制品”钛全产业链公司,也成为新疆*且规模*大的钛材产业基地。
近年来,哈密市加快“风光”新能源开发利用,把能源优势转变为制造优势,持续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通过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带动全链条发展。目前,已建成集钛矿、海绵钛、钛材、钛用品等为一体的全钛产业链,是全疆*具有金属镁产业的地州市。“推动新材料产业与新能源绿电消纳融合发展,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带动技术工艺升级,靶向企业招商,建设全疆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300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哈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窦仁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