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兰溪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一则“兰溪博观循环科技有限公司33000t/a镍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示,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标志着浙江在锂电产业链的布局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该项目总投资高达108689.78万元,新征用地129.72亩,将新建电池拆解车间、镍豆/镍粉浸出车间等一系列专业构筑物。其主要目标是为帕瓦(兰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前驱体项目提供原材料支持。项目建成后,具备年处理含镍钴金属总量为33000吨的物料处理能力,涵盖镍豆镍粉、MHP、废旧三元锂电池和黑粉等多种物料,其中镍豆镍粉为2000t/a,MHP16000t/a(干基),废旧三元锂电池13000t/a,黑粉2000t/a。
近年来,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2024年,浙江汽车整车产量达174.2万辆,同比增长14.4%;完成销售168.3万辆,同比增长11.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首超90万辆,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彰显了浙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强大实力,也带动了锂电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锂电产业的蓬勃发展,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的建设也日益完善。从电池包拆解到梯次利用,从电池和极片破碎、黑粉筛分到湿法回收金属元素,再到前驱体及电池材料再生生产,国内已基本建立相对完整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在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领域,应用场景和产业方向都有了显著提升。
梯次利用作为重要的回收处理方式,优势显著。当新能源汽车电池实际容量降至一定程度,虽不再适合汽车使用,但仍保留不少储能能力,报废时通常还保留60%以上的储能能力。这些电池经过筛选修复后,可应用于对性能要求相对不高的领域,如作为发电站、居民楼的储能电池,在用电低谷时储存电能,用电高峰时释放电能,调节电力供需;也可作为应急电源储能,在突发停电等紧急状况下保障基本电力供应。这种方式延长了电池使用寿命,充分挖掘了剩余价值,减少了废弃物产生和对新电池的需求。
在锂电回收领域,浙江天能新材料公司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研发的“废旧锂电池铜铝分选方法和装置”成功申报国家专利。该技术填补了传统回收技术*,推动行业向更加智能、节能、高效的方向发展。
该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智能化分选。依托智能化控制系统,能够快速采集分析图像,调节设备参数,减少人工干预,实现高效精准的铜铝分选。在生产过程中,铜铝等再生金属回收率超98%,比传统工艺降耗30%,节能降碳效果明显,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实时监测和分析功能省时省力,缩短了调机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回收效率和回收精度得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