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十一五”规划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10月18日,新华社播发了《建议》全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年至20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建议》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
为了使有色行业广大职工更好地领会《建议》内容,学习、贯彻好《建议》精神,并指导今后的工作,本报现将与有色行业相关的内容予以摘要解读。
“十一五”规划纲要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3)“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5)“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7)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8)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9)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10)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1)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1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13)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14)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5)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16)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17)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9)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20)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七、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1)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22)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3)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24)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2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26)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27)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28)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八、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9)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30)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31)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九、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2)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33)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3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5)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36)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7)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38)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
(39)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40)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2)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43)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44)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45)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6)全党同志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先锋
模范作用。
关键词解读“十一五”前景
关键词一 六个必须
建议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坚持六个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二 比率增减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解读:《建议》提出,下一个五年我国经济的增长目标是:“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对此,国家发改委参与“十一五”规划起草部分工作的权威专家指出,这一增长目标的制定既符合我国的长远发展规划,又完全具备可行性。
专家说,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404亿元。如果今年经济增长率*终为9.2%的话,按不变价计算的GDP总量比2000年已增长51%左右。这意味着,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的GDP增长率只要达到6%,就完全可以完成目标了。
专家提醒说,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同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9%左右的观点,这说明6%的增长速率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的。因此,党中央制定这样的增长目标的意图在于继续放低经济增长速度,而强调将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和效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来。
关键词三 规模经营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
关键词四 新型能源供应体系
能源产业,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大型煤炭基地,调整改造
中小煤矿,开发利用煤层气,鼓励煤电联营。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煤电,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实行油气并举,加强国内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扩大境外合作开发,增强石油战略储备能力,稳步发展石油替代产品。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解读:专家分析说,我国要在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加剧的现实条件下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在经济运行和社会文化中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意识。资源节约方面,须落实节能中长期转向规划,就节约石油等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出台相关政策,制订节能、节水、节材的技术政策。对于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须完善补偿机制,实现有偿开发。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应加强对各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以此作为经济发展策略选择的依据。应对一些重点行业进行清洁生产评估,切实降低工业排放,做好工业污染物治理工作。同时,应对重要流域、海域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并改善城市生活污染。
关键词五 新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关键词六 增值税、燃油税、物业税
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完善增值税制度,实现增值税转型。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实施燃油税,稳步推行物业税。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办法。
解读:税收调控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专家认为,目前中国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为主要税源的税收体系,不利于收入差距的合理调节。
专家表示,“十一五”期间,在统一内外资企业赋税的前提下,应注重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福利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拓宽对奢侈消费品等项目的税基、制定合理的税率和建立有效的征管机制来调低过高的收入,在总体上要提高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
此外,该专家还认为,应尽早开征遗产赠与税、物业税、特别消费税等进行调节。根据当前我国的征管水平,遗产赠与税税种设计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实行总遗产税制,即只就遗产或捐赠总额课征,暂不考虑继承人或被继承人间的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