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传统以欧美日为主导的汽车产业中心,正逐步向多区域布局转变。以北美、欧洲、东南亚、中东及拉美为核心的区域市场,正在通过本地化产业政策重构供应链。区域产业集群正在取代传统的全球集散模式,成为新的汽车工业生态节点。
电动化、智能化推动技术标准与供应链体系重组
新能源汽车尤其电动汽车的兴起,彻底重塑了原有汽车制造逻辑。以电池、电控、电机为核心的“三电系统”替代了传统发动机体系,核心零部件话语权转移至中日韩等新兴制造强国。
与此同时,智能化趋势促使芯片、算法、座舱系统等新环节快速融入汽车产业链,拉动整车厂商向“软件定义汽车”演进,推动整链升级。
政治因素压缩全球自由流通空间
地缘摩擦与技术封锁正构建出新一轮产业链壁垒,限制跨国资源与产品的自由流通。美欧对关键原材料、电池技术及新能源汽车设立出口与市场准入限制,对中资企业提出更高政治审查门槛。如欧盟对中国电动车企业展开反补贴调查,美方则加码芯片与动力电池相关技术管控。这种“制度性壁垒”已成为继市场准入、质量标准之后,影响全球车企出海的新核心变量。
整车出口跃居全球前列,形成多点突破格局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整车品牌在全球多地实现从“份额突破”到“品牌渗透”的跃升。比亚迪、上汽、奇瑞、吉利等企业分别在东南亚、拉美、中东、欧洲等地建立销售与服务网络,多个品牌已在当地市场占据头部位置。
零部件与配套体系同步“出海”,构建产业链生态
与整车企业协同出海的,还有一批在电池、底盘、内饰、热管理等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华域汽车、拓普集团、均胜电子等通过“并购+建厂+合资”多种路径,推动关键零部件在海外设点。部分零部件企业已不再单纯作为配套商,而是直接参与当地产业建设。
新能源+智能化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来源
中国车企的出海不再是传统燃油车产能外溢,而是依托于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的*优势实现全球突破。以刀片电池、电驱动系统、高集成座舱、L2+辅助驾驶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成为中国品牌迅速打开海外市场的技术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