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上午,随着
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亲手启动点火按钮,总投资22亿元、全球*大的富氧顶吹镍熔炼项目在金川公司投产。
这一项目采用JAE富氧顶吹浸没喷枪熔池熔炼技术,由金川公司、澳大利亚斯麦特公司和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金川公司拥有30%知识产权,是世界上*将该技术应用于镍熔炼工业化实践。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金川公司挥动如椽之笔,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世界*”:2003年8月16日,由金川公司科技人员自行研发的我国*条羰基镍生产线诞生。这一被国家列为“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成功开发,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标志着中国全面掌握了羰化冶金这一国际*技术;2005年9月12日,总投资13亿元的世界*台集闪速熔炼与矿渣贫化于一体的铜合成炉,在金川公司正式建成投产,标志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铜火法冶炼技术一举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金川公司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有色金属产量由1978年的8000吨,增加到2007年的36万吨;利税总额由1978年的800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26亿元;2007年,金川公司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31.29亿美元,占到甘肃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
目前,金川公司的镍产量居全球第4位,综合技术实力居世界同行业第3位。
一个个奇迹,书写着金川公司由小到大,发展成为跨国经营集团的骄人业绩;一次次辉煌,展示着我国镍钴工业由弱到强,屹立于世界强手之林的*风采。
金川公司的兴盛之路,是伟大祖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真实缩影。
(一)解放初期的新中国,面临着缺镍、少钢、无石油的困境。国家建设急需的镍,由于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1958年10月,共和国的地质“功勋单位”甘肃地质六队,发现了金川镍矿。从此,中国甩掉了贫镍的帽子。
1966年底,经过1万多名创业者历时6年的艰苦奋战,一座由我国自行勘探、设计、施工和全部利用国产设备,生产能力为1万吨电解镍的采选冶联合企业,崛起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金川公司被列为全国三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一,从此,金川公司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从这一年起,全国有关的科研、设计院所和大专院校等50多个单位,结合生产实际,围绕矿山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开展了跨系统、跨行业、多层次、多学科的科技联合攻关。国外的许多专家也来到了金川公司。锲而不舍的科技联合攻关显出威力,使金川公司的镍产量大幅度增长。1983年,*突破万吨大关,达到了一期设计能力,1984年和1985年又连上两个台阶,分别达到1.5万吨和2万吨。3年迈出三大步,成为金川公司发展史上*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88年4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总投资28.8亿元的金川扩建二期工程全面开工。二期工程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奋斗目标,从美国、日本、芬兰、瑞典、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大量采用科技联合攻关中的*新科研成果。经过参建单位8年的艰苦鏖战,该工程于1995年底全面建成投产,形成了4万吨镍、2万吨铜以及相应的钴、贵金属和40万吨硫酸的综合生产能力,标志着公司的采矿和镍铜冶炼工艺技术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1978年至1999年的22年间,金川公司共开展了680多项专题试验研究,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06项,有16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有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
2000年2月,金川公司新的领导班子组建。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公司的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金川公司虽是中国镍行业的“龙头老大”,许多经济技术指标居国内同行业*水平,但是,放眼全球经济,置身国际市场,明显存在着经济总量不够大、经济增长的质量不够高、劳动生产率低,国际竞争力弱等不足,公司真正的竞争对手在国外。
金川公司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制订并实施了“依靠科技进步,立足全球发展,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大做五篇文章——把镍的文章做深,铜的文章做大,钴的文章做强,稀贵金属的文章做精,无机化工的文章做活,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不仅壮大了经济总量,而且大大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真正实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相统一,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着眼于可持续发展,金川公司改变过去只盯着自有资源做蛋糕的思路,实施资源控制战略,将眼光投向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近年来,先后与云南、青海等地达成资源开发利用合作协议,增强了对国内镍资源的控制能力。同时,将目光投向国外,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参与海外项目开发。目前已在澳大利亚、西班牙、加拿大、刚果(金)等国家通过融资、参股等方式建立了稳定的原料基地。2007年,金川公司镍、铜、钴原料总量的50%、75%和70%从国内外购进。(三)
金川公司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加快项目建设不仅是做大做强、扩张经营规模的需求,也是提升技术水平和调整产品结构,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由于种种原因,金川公司扩建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后,公司每年单项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没有一个。而2000年以后,公司单项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就有10多项,单项投资过5亿元的项目有3个。先后投入资金122亿元,完成技改项目292项,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项目。项目建设大幅度提升了公司的生产能力和技术经济指标,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企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为公司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0年以来,公司的镍产量以每年近1万吨的速度增长。2007年,公司生产有色金属总量36.9万吨,是1999年的6.2倍;实现营业收入521亿元,是1999年的22.4倍;利税总额128亿元,是1999年的38.5倍。公司缴纳的税收总额大幅攀升,1999年实际缴纳的税收总额只占甘肃省财政收入的3.6%,2007年上升到近11%。金川公司已成为全球同类企业中生产规模大、产品种类多、产品质量优的公司之一。
项目建设还促进了公司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007年,镍的销售比重下降了24个百分点,占总销售收入的55%;铜的销售收入提高了20个百分点,占总销售收入的27%;钴和其他产品销售收入占公司总销售收入的18%,改变了“一镍独大”的产业结构,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完成结构调整后,金川公司依托科技优势,大力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新产品立足于满足电子、电池、国防、军工和航空等领域的功能性材料需求,进行了电解镍粉、超细镍粉、镍扣、镍钴氧化物粉末及贵金属粉末的研制开发。特别是在钴产品的研发上,形成了草酸钴、氧化钴、精制硫酸钴、氯化钴、*技术产品锂酸钴和金属钴粉等产品,打破了钴产品单一的局面,深受欧美市场和日本客户的青睐。公司也一跃成为国内钴产量*大、生产技术*先进、产品品种*多的生产企业。
2000年,金川公司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还是*,到2007年就达到96亿元,占全年主营收入的20.47%。(四)
“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企业加快发展、常盛不衰的根本动力,是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金川人的共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金川公司着力加强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技术中心建设为重点,相继组建了矿物工程研究所、火法冶金研究所等6个专业化研究机构,并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建了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7年10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结果揭晓,在参评的438家企业中,金川公司技术中心排名跃居第40位。
公司除每年安排8000万元资金用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金川课题外,还先后投资3000万元,在兰州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分别建立了金属化合物、金属化学联合实验室和新材料与压力加工联合实验室。
金川公司建立了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十五”以来,科技投入逐年增长,累计投入资金42亿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公司对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技术改造和科研成果的奖励累计达3500万元。围绕金川资源综合利用共开展了507项科研攻关课题,取得重大成果114项,3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0%以上的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践。
与此同时,金川公司在兰州建设金川科技园,进行产业布局的重大调整,重点进行了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成为产业链延伸的又一重大突破。
稳定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和大规模、长周期的科技联合攻关,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或国内*水平的核心技术,使金川公司成为世界上极少数能够将多种有价金属在同一工厂内实现分离提纯的企业,镍铜钴等主要产品质量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居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