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新能源2024:杀出血路、活下来!
发布日期:2024-2-29 来源:SMM新能源
国内,新能源产业处于*的战略高度。
这一年,新能源车、光伏、动力电池和“新贵”储能,位列2023年几大明星产业。
CCTV晚间播出的国内和国际新闻栏目经济板块,几乎每天都有不间断的新能源出口“新三大件”的*新数据滚动播放,从进出口、投融资事件、大型展会,介绍中国新能源产业情况。数据维度、广度,内容篇幅,无一不展示国家层面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和对“弯道超车”成功的期待。
经历疫情和增速放缓,所有行业都在探究一个问题:哪里有确切的增长机会?
企业要生存,要盈利,更重要的是要嗅到机会展开追逐。
几年间,政策为新能源注入动能,也引导了钱的流向,造就热烈景象。新能源几大板块,光伏、风电、储能、电池、充电桩、核电等方面,漫长的产业链覆盖了海量企业,大家加起来拥有巨大的市场总和,但这不代表着单一环节的殊死搏斗不具备普遍性。图片
有的知名能源机构投资人为了搭上好项目B,找到曾经想投资的项目A问能不能给B的联系方式;有的项目为了做高营收,勇闯全产业链投入重资做设备。
总之,2023年是“卷生卷死”的一年。到光伏价格战打穿了,人们才刚发现,原来游击战、信息战、资源战已经在新能源产业全面铺开。投资人更狡黠了,创业者更谨慎了,想要撬动资源需要更多附加选项了。
在这片繁花似锦中,有多少人在赚钱,又有多少人仅仅是“参与”了这场繁荣?
一、没人想卷,但降本是*的命题
“新能源看起来风光,实际上赚不到什么钱。”一位杭州Top2智能视觉大厂产业投资人对36氪表示。
他曾在某知名专注于“硬科技”领域的早期投资机构接触新能源项目,在他看来,在新能源行业,要做营收,做示范案例,就要卷。
这种风光一定程度上有资本追捧的助力,但投资人也不好过。去年以来,很多投资人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曾经专注的行业状况不好,只能换赛道看新能源、半导体,想方设法搭关系,却还是投不进去好项目。
以至于投资圈有新的笑话流传:“今年你在投什么?”“没投什么,也就投投简历。”
事实上,36氪近期集中找到了很多新能源领域投资人、创业者,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他们都已经不再主动提到是否卷、如何卷,而是默认了,卷就是行业现状。以至于问到感觉哪些环节卷得*厉害,他们只是无奈地说:“都卷。”
行业的价格战故事不是个例。*近半年,储能报价几近腰斩,光伏组件集采报价已经跌破1元/W。
2023年12月,国能青海海南塔拉205MW/820MWh储能电站采购开标,*低报价为0.613元/Wh。
2024年1月9日,中国电建42GW、华润电力1.56GW光伏组件集采开标,共计55家组件企业参与投标,报出了P型0.806元/W、N型0.87元/W的*低价。相较于2023年初1.8-1.9元/W的价格,已经“打骨折”。
然而“跳楼价”“地面价”的下一步,就是肉眼可及的“跌穿地心价”,直逼成本。据中国能源报预测,2024年,光伏价格还会进一步下探。
“这么成熟的一个行业(价格)掉了一半,这都是不正常的事情。”某氢能企业CEO对36氪表示。
旁观者尚可隔岸观火,但是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既已没有办法摆脱,又不得不上场竞争。对于企业来说,内卷已经成为一种状态。能选择的只有参与和不参与,选择背后的考量,只有企业自己知道。
这么卷,能赚钱吗?正常逻辑上来讲,要给出极低的价格,就要有更低的成本。如果没有,那这样的竞争不会带来更好的市场。
如果是前者,必然要以规模化效应为基础,头部大厂占*优势。比如宁德时代、海辰储能、亿纬锂能等头部储能电池企业,近期逆市扩产节奏依然非常紧凑。扩产投入大,但带来的规模化效应相应降低了成本,客观上能够给头部企业预留一些“耗得起”的价格空间。
后者往往是中小型企业,它们需要通过价格来撕扯出自己的市场空间。因为除了价格优势,它们并没有技术和规模优势,只能靠血拼肉搏。
“这是个囚徒困境。”爱德曼氢能副总裁说道。“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力强的、成本控制好的、市场开拓能力好的公司,*终会把那些(较弱的)公司洗掉。”
洗刷掉的过程,目前看来路径也很清晰。除了价格,就是技术。
二、2023:牌桌人来人往
前不久,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2023年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可能仅有41%。如此低的比例,代表着有大量的产能砸钱进去、建设出来,却无人买单。
某头部电池厂员工告诉36氪,电池厂在与地方政府的斡旋中,什么时候扩建、什么时候投钱、什么时候投产,都是需要写进协议里的内容。可以说,要扩建的产能已经早早规划好了,只是在惨淡的产能利用率衬托下,显得“逆市”与不合时宜。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2-3年一批产能出清,已经是必然趋势。
据36碳统计,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头部电池厂都制定了很高的产能目标,2025年的预计锂电池产能分别为900GWh、600GWh、500GWh、291GWh、154GWh。龙年这阵“龙卷风”一旦开始刮起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现在储能市场蛋糕已经很大了,后面增长相当有限。因为中国新能源作为国家名片,产品已经卖遍全球了,你总不可能再卖到火星上。光伏、储能其实性质一样,像瑞浦兰均、海辰、中航、国轩等,他们卡位前期的钱赚到了,人家现阶段可以先不赚钱,用老底投入搞技术,或者说他可以去赚整个产业链的钱。以光伏为例,从硅料硅片这些环节里面赚点,到组件端的时候就(可以)不赚钱了,直接平价出。但是接下来这批储能三四线厂呢,产业链不够长,很容易就被拖死了。”出于新能源多年的从业经验和了解,星河能源CEO何玮说道。
产业资本跨界新能源,也是2023年让人无法忽视的现象。酒企五粮液搞光伏,服装企业红豆股份、日播、报喜鸟、浪莎做储能,兴致盎然,但在从业者眼里,他们没有太多机会。
“一堆企业有点钱没事干,看看也就新能源能干一干,就都跑来了。但是现在阿猫阿狗再想搞跨界新能源已经比较难了,现存的企业竞争在剧烈加速。”一位光伏、储能近十年创业者告诉36氪,在他看来,新能源现在是个火爆的行业,吸引了很多不属于这里的炽热目光。
新能源这张牌桌,场外的想上桌,桌上的不想丢了座位,就算维持不了赢面,也不想输得太难看。但前提是,要懂规则。
2005年,中国光伏就已经出海全球了,二十年,这个看似成熟的产业链依然逃离不了低端价格混战。这对门外汉们来说算是个预警信号。
不过行业整体的狂卷,并不是完全没有好处。上游价格降低,下游应用端采购价随之降低,毛利率还有所上升。作为小团队,何玮2021年成立的创业公司专注用户端微电网资产化运营,2022年营收不到一百万,2023年整体营收已经达到2000万左右。不仅是成本降低的原因,也有前期投下去的资产开始变成商业化订单的因素,也有行业风口吹过来的助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头部大厂和三四线小厂卷价格,细分领域的小头部、中腰部企业反而有更大的空间,去筛选客户、思考盈利的问题。本次受访新能源企业中,有超过六成的企业告诉36氪,2023年已经实现盈利,即便是处于应用早期的氢能企业,盈利情况也可以算得上乐观,好于市场预期。
三、2024:冷静,稳住
2023年,与内卷产生魔幻反差的是,很多企业和同行聊的*多的一件事是“补贴什么时候下来”。
新能源产业依赖国家宏观政策驱动,政策补贴是企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行业内部是公开的秘密。在全国各地落地,可以拿更多的补贴。落地的基础,是与地方政府合作。
“不过现在政府LP条件也很多的。”一位湖州能源上市公司投资人告诉36氪,条件包括但不限于:拿国资的钱要1-2倍返投,项目要与地方合作落地扩产能,落地示范性项目。
在浙江嘉兴、湖州,光伏、储能、新材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效益。不过全国各地都在招商引资,新能源企业都会受到追捧,这就导致地方之间竞争也激烈起来,为了满足招商KPI而抢破头。
对地方来说,只需要产业落地。但是对企业来说,复杂的现实情况要求每一个决策都要综合评判。政府为企业注入动能,发展势能能延续多久,能不能再转化成动能,还要看经营能力。
“其实我们*缺的是现金流。”王海峰告诉36氪,总部位于嘉兴平湖的锋源氢能,2023年营收集中在11月、12月完成,这两个月平均每月完成大几千万营收,就已经满足了全年目标。
“其实去年可以做很多订单,但*终有很多事情不及预期。比如像我们补贴一直没有放下来,这就是不及预期的。”
而受大环境影响,市场化的VC资金收缩,银行金融机构对氢能行业系统、电堆、重卡估值不了解,导致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拿到钱,如此循环,现金流始终短缺。另一方面,制氢和加氢站基础设施的短缺,也会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氢能在交通领域的铺开应用。
有苦恼和无奈的也不止是氢能企业。
“双碳”推进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满两周年。但目前除了个别央企有额度可以交易,市场化企业还没有进入到结算、变现这一步,只能做到碳捕集计算,积累碳资产。换句话说,也就是记录下来,换不了钱。碳交易尚未实现闭环。
前不久,钠电*次“上车”,替换锂电池搭载到汽车上应用,但是距离市场化还非常遥远。“在我们看来还非常早期,技术验证阶段还得要个3年左右,市场化就更远。”一位钠电池材料从业人员告诉36氪。
2024年的关键词,可能是“冷静”。
站在新能源的宏观视角看,行业是“稳中向好”的。在没有“内卷”这个词出现之前,这样的恶战也存在,只不过通过另外的词来展现,“激烈竞争”或者“恶意竞争”。
比完全“内卷”好一些的是,新能源的竞争留下了一些积极的成果。比如优质的产能在未来多年都存在价值,比如产业空心化的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依赖,让中国新能源产品能够有稳定的买方。
另一方面,我们又注定不能跳脱出企业个体来看待行业变化,赋予这种宏观变化一种正义价值,湮没企业声音。因为他们才是推动商业和经济模式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健康发展,反映这个产业是否健康,是否能给参与者带来效益。
36氪接触到的新能源企业中,大部分对产业抱有信心。
整体上看,尽管每一张牌桌上都在激烈厮杀,但还是比前两年要好很多。“只要能踏实做自己的事情,还是能活下去的。”不止一位创业者这样认为,而且他们预计的行业增长和盈利的平衡点,基本都在“未来2-3年”或者2025年。
36氪追问这样的想法是否过于乐观,爱德曼氢能副总裁表示:“我觉得2024年氢能这块会有革命性的变化。在这之前,终端的拐点应该会到的,然后会带动下面的市场。2024年充满希望,充满信心。我可以非常明确地表达我的观点。”
漫长的新能源产业链,牵一发而动全身。谁来牵?在未来一段时间,牵头的显然还是国家政策;谁在动?神龙见首不见尾,头部有限,尾部常变,中间的身体可能才是核心力量来源。
2024年,相比新能源企业向阳而立的美好画面,咬牙杀出一条血路,才更像是他们的内心写照。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相关新闻
最新资讯
最新产品
最新粉末冶金企业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会员服务|网站建设|付款方式|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杭州极点科技有限公司地址:杭州市下城区西文街水印康庭1幢西楼4楼 邮编:310004
服务热线:0571-8513281985235193传真:0571-85235193 客服QQ:496617775客服MSN:pmbiz1@hotmail.com
联盟网站:硬质合金商务网 、粉末冶金人才网、粉末冶金书库、注射成形网 、中国粉体网、粉体行业网上展、粉末冶金网上展
ICP证:浙B2-20100325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