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增材制造产业年会论坛上,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李方正先生对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行业整体发展、区域布局、人才需求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多维度进行了权威解读,现将详细内容分享如下:
现状:中国增材制造产业
李方正以增材制造产业联盟2023年对100家重点单位的调研为依据,向与会嘉宾做了深入报告。根据联盟的评估标准,*终遴选出66家企业作为核心调研对象,结果显示:
● 66家企业中设备制造商占比*高,但行业正加速走向综合化经营,不少企业同时涉足装备、服务、设计及原材料等领域,形成多层次、多场景的协同发展。
● 调研样本整体营业收入约130亿元,增材制造装备平均收入为2.7亿元,服务类平均收入1亿元,反映出我国增材制造产业规模仍偏小但增长潜力巨大。
● 目前,产业在地域分布上呈“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格局,主要聚集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其中,北京占比21%,广东12.8%,江苏11.4%,上海10.5%,浙江7.2%。
2023年我国增材制造企业总营收突破400亿元,同比增长25%,近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7%,显著*全球平均增速(12%)。
趋势:增材制造从“补充”到“必选”
李方正指出,增材制造在诸多领域中的作用显著提升,已从十年前的“可选”走向现今的“必选”。目前,现代化三分之一的行业大类和五分之一的行业中类都在应用增材制造技术,特别在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动力电池等领域实现了从设计到生产的多维度应用,这一趋势说明增材制造已不再被视为单一的辅助或补充,而是逐步迈入核心地位。此外,文化旅游市场也正在大规模采用3D打印衍生品,若以每件5~30元的单价推算,仅“网红玩偶”一类就可达到不低于亿元级的市场规模,进一步佐证增材制造在民用与文创消费市场的可观潜力。
谈及行业未来,李方正重申了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的预测:至2027年,我国增材制造市场规模有望达千亿元级别。目前,国内增材制造行业在消费级市场已处于全球*,整体规模名列世界第二。根据联盟*新统计,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约200家,其中营收超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上市公司2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具备百台以上服务设备的企业超过10家,拥有装备、材料、服务综合实力的综合型供应商超过20家。未来增材制造将更多扎根民用领域,为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输入持续动力。
展望:携手迈向全球*
在总结时,李方正呼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标准、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和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增材制造的创新潜力,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贡献力量。他也对未来寄予厚望:“随着增材制造在全球与中国市场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只要我们携手同心,产业必将在可见的将来实现更深层次、更叠加式的跃升。”